孔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
老孟说了,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,像舜帝那样不告诉父母就私自娶了媳妇儿的做法,就是“无后”。如果是君子,就应该在娶妻之前告知父母。如果说没有后代是最大的不孝,那生养后代便就是最大的孝,舜帝着急结婚,不就是为了早点生孩子吗?那孟子为什么反而说这种行为是“无后”呢?
所以,结合上下文和语境分析,“无后”不能当作没有后代来讲,而应该解释为: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。婚姻乃人生大事,舜帝连这都不通告父母,真是不应该。而且,古代《二十四孝》中第一孝的故事就是关于舜的,背负这么大的孝名,却做出不孝的事,舜的行为自然要被放大化。
其一,在孟子原文中的语境,第二种更加适用;其二,《孟子》一书中还记载着“不孝”的五种行为,分别是:“惰其四支,不顾父母之养,一不孝也;博弈好饮酒,不顾父母之养,二不孝也;好货财,私妻子,不顾父母之养,三不孝也;从耳目之欲,以为父母戮,四不孝也;好勇斗狠,以危父母,五不孝也。”
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什么意思
1、出处和原意
“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”出自《孟子·离娄上》,原文是孟子评价舜帝婚姻时提到的,这里的“无后”字面意思是没有后代,但实际更侧重“未尽到延续家族血脉的责任”,古人认为,子女传承香火、赡养父母是孝道的核心义务之一。
2、“三不孝”具体指什么?
汉代学者赵岐在《孟子章句》中补充了另外两种不孝:
“阿意曲从,陷亲不义”:盲目顺从父母,导致他们犯错(比如包庇父母违法)。
“家贫亲老,不为禄仕”:家境贫困却不努力工作赡养父母。
“无后为大”被列为最严重的不孝,因为断绝血脉会影响家族存续和祭祀传统。
3、争议点:是否单指“生儿子”?
古代社会重男轻女,许多人认为“无后”特指没有儿子,但现代学者提出新解读:孟子可能更强调“不承担家庭责任”,比如不结婚、不养育子女(无论男女),不过,这种观点仍存在学术争论。
4、现代视角:批判与反思
性别平等问题:传统解读加剧“重男轻女”观念,女性常被当作“生育工具”。
生育自由:现代社会更尊重个人选择,生育与否≠孝顺与否。
孝道新定义:陪伴父母、尊重其意愿、保障生活质量,比单纯“传宗接代”更符合当代价值观。
:这句话反映古代家族伦理的局限性,但核心是提醒人重视家庭责任,理性看待传统观念,孝的本质是爱与尊重,而非形式化的束缚。
相关问题解答
1、“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”是孔子说的吗?
其实这话是孟子在《孟子·离娄上》里写的,不是孔子亲口说的!孟子借孔子的名义讲孝道,原句是:“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,舜不告而娶,为无后也。”意思是“不孝顺的行为有三种,没有后代最严重”,但孟子重点夸舜帝为了传宗接代,没告诉父母就结婚,反而算“大孝”。(是不是有点双标?😂)
2、另外两种不孝是啥?为啥没人提?
孟子没直接说,但东汉赵岐在《孟子注》里补全了:
一味顺从父母,明知他们错了还不劝(阿意曲从,陷亲不义);
家里穷得叮当响还不打工,让爹妈饿肚子(家贫亲老,不为禄仕)。
但“无后”被疯狂刷屏,因为古代香火观念太强了,没孩子≈家族社死啊!👶
3、现代人没孩子也算不孝吗?
看你怎么理解!古代农业社会劳动力=生产力,没孩子直接垮房顶,但现在嘛,丁克、单身都正常,孝不孝早不止看生孩子了——陪父母看病、给家里买房、精神陪伴可能更实在,当然,顽固派长辈可能还会念叨:“你看孟子都说了……”(怼回去:孟子还吃野菜呢,你咋不学?🌿)
4、孔子自己咋看待“无后”?他儿子不是早死了吗?
孔子儿子孔鲤50岁就挂了,孙子子思倒是争气(《中庸》作者),但孔子更强调“孝”是发自内心的敬,今之孝者,是谓能养,至于犬马,皆能有养;不敬,何以别乎?”(光养父母和养狗有啥区别?得有心!)
所以按这标准,生娃但啃老 vs 没娃但尽心照顾,哪个更孝?🤔
(注:口语化穿插了表情和吐槽,但资料依据《孟子》、赵岐注及孔子《论语·为政》原文~)
本文来自作者[靖菡]投稿,不代表盟汇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dian365.cn/zlan/202504-277.html
评论列表(3条)
我是盟汇号的签约作者“靖菡”
本文概览:孔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老孟说了,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,像舜帝那样不告诉父母就私自娶了媳妇儿的做法,就是“无后”。如果是君子,就应该在娶妻之前告知父母。如果说没有后代是最大的不孝,那...
文章不错《孔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什么意思》内容很有帮助